- 隨煩惱心所
- 是五位百法中心所有法的第五位, 此又名隨惑, 是隨根本煩惱而生起的煩惱。 隨有三義, 一者自類俱起, 二者遍不善性, 三者遍諸染心。 隨煩惱心所二十個, 分為小隨、 中隨、 大隨三種。 小隨煩惱十個、 中隨煩惱二個、 大隨煩惱八個。 小、 中、 大的分別, 以三義俱備者名大隨, 兼具二義者(自類俱起、 遍不善性)名中隨。 於不善心中各別而起者稱小隨。 小隨煩惱計有十種, 曰忿、 恨、 覆、 惱、 嫉、 慳、 誑、 諂、 害、 憍。 其發生作用面最小, 而行相粗猛, 於不善心中, 各別生起。 中隨煩惱有二種, 曰無慚、 無愧, 其發生之作用范圍較小隨煩惱為寬, 具有自類俱起, 遍不善心二義, 故曰中隨。 此二者, 對自己所犯的過惡不感到羞耻, 是其共同點;而慚者‘輕拒賢善’, 愧者‘崇重暴惡’, 是其相異點。 大隨煩惱有八種, 曰掉舉、 惛沉、 不信、 懈怠、 放逸、 失念、 散亂、 不正知, 其發生作用范圍最廣, 俱有自類俱起, 遍不善性, 遍諸染心三義, 故曰大隨煩惱。 見《成唯識論》卷六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